今年全国两会上,“IT青年成涉诈App制刀者”现象引起多位全国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关注。“传统电信诈骗不断向手机App上转移,背后负责程序开发的IT青年沦为‘制刀者’和诈骗犯罪帮凶,亟待源头治理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提出《关于加大对利用App诈骗犯罪治理力度的建议》,3月10日收到最高法、最高检受理回复。
近年来,利用App诈骗的案件呈多发、增发势头。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,2021年一季度此类犯罪已超过电信诈骗的60%。最高检两会前发布数据,2021年涉及电信犯罪相关起诉近13万人,同比上升超8倍,值得引起高度警惕。周洪宇代表调研发现,频发的新型电诈现象背后,是大批年轻IT人员参与研发、制作涉诈App,沦为新型电诈案背后的“制刀者”。这些人利用一己之长,干违法勾当,是可忍孰不可忍!
令人痛心的是,这些“制刀者”大多还很年轻:90后、IT男为主,大学以上学历。其中不乏拥有名校光环、硕博学历的高材生,以科技公司甚至青年创业团队为名,危害千家万户的财产安全。有的诈骗App涉案金额十余亿元,受害者一旦“中招”,损失多在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之间。卿本才子,奈何作恶?事实表明,高学历犯罪相对于一般犯罪,欺骗性更强,社会危害性更大。对这样的人,必须坚持宽严相济,严格追究法律责任,以儆效尤。
这些IT青年为何沦为涉诈APP制刀者?究其原因有很多。周洪宇代表分析认为“与法治意识淡薄、急于‘挣快钱’等心理有关”。为此,他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:被警方抓捕的武汉光谷晟昌公司技术总监余某,参与开发涉诈App后,每月进账4万元以上。余某归案后坦言“知道可能违法,但在别的地方也拿不到这么多钱”。 我国古代就有“畏法不敢肆而得以成,无畏则其所欲而及于祸”的告诫。大量案例表明,不少IT青年沦为涉诈APP制刀者,并非不知法,而是对法律和道德不知敬畏,心存侥幸、铤而走险,最终自食其果,受到了法律制裁,既往的教训足够深刻。
知敬畏,方能行有止。避免IT青年变成涉诈App制刀者,既要“惩治于既然”,更要“防患于未然”。周洪宇代表建议,公安部应会同网信、教育等部门针对IT类专业的青年学生“精准滴灌”,开展法制教育、思政教育进课堂活动,变“制刀者”为反诈“战斗员”。显然,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,需要付出不懈努力。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,就是要从学校抓起,千方百计培养IT青年对法律和道德的敬畏之心。
培养敬畏之心,首先要加强思政教育,育人育心。正反典型无疑是最直接、最形象、最现实的“活教材”。相关学校要坚持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,以鲜活的案例为引领,积极为广大学生铸魂补钙、立根固本,引导他们以先进典型为标杆,以反面典型为镜鉴,筑牢理想信念根基,涵养健全人格,扣好“第一粒扣子”。
培养敬畏之心,还要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,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。尤其是要针对IT学子量身定制预防犯罪教育方案,积极推广启发式、互动式、探究式教学方法,加大情景模拟、案例教学等方法应用,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让他们切实意识到,技术是把双刃剑,用得好,造福社会;用不好,既害人害己,又误事坏事,引导他们不断提高遵德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。
培养敬畏之心,关键要靠自己。广大IT青年必须坚定理想信念,心中“戒尺”高悬,经常自我反省,自觉将“敬畏之心”作为终身“必修课”,坚持以自尊、自警、自爱的态度遵德守法,踏踏实实做人做事,切实做到不越雷池一步、不逾规矩半分。如此,方能在人生路上行也安然,卧也安然,一路高歌、一路平安——这也正是周洪宇代表提出上述建议的初衷和目的。
相关资讯